彝族火把節~第三天

彝族火把節~第三天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22日

  火把節的第三天,彝語叫“都沙”,“都”意為“火”,“沙”意為“送”,意思是“送火神”或“送節”。
  這一天下午,各家要殺一隻雞,意思是殺雞看雞舌頭順不順,雞舌頭順的話,就認為這一年將吉祥如意,如果雞舌頭不順的話,就認為不吉,另外再選一隻雞殺後看雞舌,假如再不順的話,等到火把節過後要請畢摩來做“除災祈福”的原始宗教活動。雞舌的看法是:雞頭煮熟後先撈出來,讓長者將雞的舌頭和舌根抽拉出來,然後把舌頭上的雞肉刮乾淨,先看雞舌中間,若彎曲,則認為吉;向內彎曲成圓圈,就認為大兇,主人一方要出人命,向外彎曲成圓圈,也認為大兇,客人或親戚一方要出人命;兩邊的向內大彎曲,認為內急;向外大彎曲,認為外急。晚飯做好後,要把供在櫃子上的飯、肉、湯熱好後,由家裏的長者端到大門口拋撒以示敬獻火神,口中念上一段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的禱詞後,端回屋裏每人分食一點,表示敬火神的食品吃後將會得到火神的保祐。
  等到東南方啟明星露面時,全村各家各戶陸續點燃火把,屋裏邊舞邊念:
  燒呀燒,
  燒死吃莊稼的蟲,
  燒死饑餓和病魔,
  燒死豬、牛、羊、馬的瘟疫,
  燒出一個安樂豐收年。
  老人念完之後,叫兒女們將火把接到院門口,火把被男女青年們接到野外的田邊,同樣念著火把節的祝詞,帶上第一天宰殺的雞的翅毛等,邊唱邊向北邊離自家房子較遠的某個土坡或崖石邊,向著歷年焚燒邪惡精靈的地方(一般在村子下方),一路拋著火把,拋了撿,撿了拋(意在哄攆驅趕一切邪惡精靈),遠遠望去就象一條滾動的火龍。這時滿山遍野火把在閃耀,火龍在山間彎彎曲曲、曲曲彎彎地遊蕩,山頂、溝谷也有星星點點、點點星星閃爍著的火光,好象是彩霞在飛舞,好一個“火樹銀花不夜天”。明代狀元楊升庵曾賦詩讚美火把節夜景:“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楊升庵這兩句詩把火把節夜間的美景如實地描繪了出來。年輕人就將火把聚在沒有豬屎馬尿的乾淨小坡上,並且每人都要象徵性地往火堆裏丟九根小山草,九塊小石粒兒,緊接著又提起各自未燃完的那節火把,排成長長的火龍,繞山繞嶺地轉。小夥的英姿,姑娘的笑容被映在閃閃的火光中。大家舞啊舞,唱啊唱,漸漸地火把越來越少,火龍越來越短。
  到了焚燒邪惡精靈的地方,人們各自為陣, (每家每戶都得舉行此儀式,孤寡老人請村裏的孩子代行。)拆開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殺的雞翅毛、雞腳皮、雞股骨一起焚燒,象徵邪惡的精靈也隨之焚燬了。因為這雞已在各自的宅前屋後、莊稼地裏轉過,人們相信邪惡的精靈已收附到雞身上。然後找一塊較大的石頭,把點剩的火把、雞毛等一起壓在石頭下面,火光必須朝北邊的“得布洛莫”,即魔鬼的住地,這樣就人丁平安,牛羊發展,五穀豐登。頓時,一股股皮毛的焦糊味和蒿枝燃燒的清香味隨著晚風在山野裏瀰漫開來。
  借著篝火的光亮,人們一邊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徵喂牲畜鹽水的木槽和喂豬的石槽,嘴裏不停地喚馬、喚牛、喚羊、喚豬、喚雞,祈求六畜興旺。
  這天晚上的火把要選扎得粗扎得長的,要不然不夠用。送了邪惡精靈後,人們回到場壩燃起篝火繼續歌舞歡樂,迎接豐收的到來。小孩們也聚在一起評價今年的火把誰扎得最捧,商量明年春上哪兒去折蒿枝扎火把,迎接第二年的火把節。
  火把節第三天晚上就是結束節日。夜晚,各村各寨遊龍似的火把,如閃爍的星光點點,最後聚集在一處,燃成一堆大火,以示全村人團結一心一致防禦自然災害。人們把雞毛一把一把地扔進熊熊大火之中,火焰映紅了半邊天。這時,人們各自要用火把燃剩的蒿桿做成豬、牛、羊、馬槽型搭好,或把竹子劈成兩半做成牲畜喂鹽槽,再拾些小石頭放在槽型的蒿桿上,一般在每個槽上放九個小石頭,表示無數,口中念道:“通過這次火把節,但願本家糧食堆成山,牛羊遍山坡,美人、勇士、能人、萬物聚我家。”等祝福語,以求家人安居樂業,吉祥如意。
  雲南彝族地區火把節的習俗和大小涼山彝族地區的火把節習俗,可以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有所不同。
  彝族火把節習俗,嚴格說各支系之間都有所不同,各支系火把節習俗都有自己的特點。
  按道理,寫彝族火把節習俗應該到各地去實地田野調查,但因經費和其他一些原因,不可能走遍所有的彝區。除了涼山彝族地區部分火把節習俗筆者比較了解外,雲南和貴州彝區火把節習俗只能從有關資料的介紹中得知。
  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涼山地區的火把節規模大,習俗方面也基本趨於一致,除了不過火把節的“義諾”地區外,民間沒有一家不過火把節的,除民間外,都市裏的彝族也過火把節。
  雲南和貴州彝族地區火把節的情況不一樣,雲南有些彝族聚居區民間多數舉行火把節的活動儀式,有些地區則各家在家中表示一下,有些地區則已不過火把節,只是在口頭傳說火把節而已。貴州地區部分彝族過火把節,但其內容到形式都已簡化,據說只是各家簡單表示而已。
  為了填補雲南和貴州彝族地區火把節習俗在上述“火把節習俗”中之空白,現根據有關雲南彝族火把節習俗資料刪節摘要介紹如下,並向提供資料的同志表示感謝。
  (來源:彝族人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