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在台灣》清境擺夷 火把點亮異鄉情

【聯合報】 少數民族在台灣》清境擺夷 火把點亮異鄉情

 少數民族在台灣》清境擺夷 火把點亮異鄉情

            【聯合報╱記者紀文禮、呂天頌、劉愛生、田俊雄/連線報導】 2008.04.20 02:43 am    

 少數民族在台灣》清境擺夷 火把點亮異鄉情

住在南投清境的擺夷族李有寬、李秀珍父女,常應觀光客要求,表演抽雲南傳統水煙斗。
記者紀文禮/攝影

 少數民族在台灣》清境擺夷 火把點亮異鄉情

                  住在南投清境的異域孤軍後裔多有擺夷等滇緬少數民族血統,每年火把節穿上傳統服飾,表演別具特色的擺夷舞。
圖/清境社區協會提供  

      南投縣清境水擺夷民宿,女主人李秀珍與八十歲老父李有寬,常應遊客要求,表演抽雲南水煙斗,李有寬笑說,不只水煙斗,擺夷族的火把節早已成為清境吸引遊客的特色­觀光活動。

      「等三通後,南投清境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絕對是觀光賣點。」南投縣長李朝卿最近常跑清境,與當地業者座談,規畫少數民族特色觀光產業藍圖。

      南投縣去年舉辦跨年晚會,因經費有限,縣政府找滇緬少數民族表演節目,清境山頭當天湧入兩萬多遊客,民宿家家客滿,擺夷風味餐大賣。

      南投縣政府觀光處長洪文能最近邀港澳、新加坡、日本旅行業到南投三日遊,除了清境的高山美景,當地滇緬少數民族風情更是促銷賣點,其中,擺夷火把節被考慮納入縣­級活動,「大陸觀光客來台後,只有在這裡有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滇緬文化」。

      擺夷族火把節原本在每年農曆六月舉辦,這幾年因配合清境觀光季,改在十二月登場,銜接迎雪祭,成功帶進大批遊客人潮。

      火把節當天,居民高舉火把,挨家挨戶傳承「照天祈年除穢求吉」習俗,營火烤豬、糯米巴巴、椒麻雞、香酥竹蟲等特色美食,回味無窮;擺夷孔雀舞、象腳鼓、戛光舞的­演出,更讓人目不暇給。

      抽水煙斗比賽是火把節的重頭戲,技巧不好的會咕嚕嚕嗆到水,十分逗趣。

      李秀珍的母親是擺夷族人,她說,當年異域孤軍在滇緬邊境打游擊,老爸李有寬和多數同袍都娶了當地少數民族為妻,擺夷占多數,還有哈尼、拉祜、苗、瑤、佤、布朗、­?僳等族,從節慶豐收的孔雀舞、擺夷風味餐、到農曆六月過年的火把節,都成為清境文化。

      李有寬說,四十七年前兩百多名滇緬孤軍攜家帶眷來清境開墾,現在連第三代都有了,人數增加到上千人,原本荒野的清境變成了觀光區,雲南老家的傳統習俗仍一代傳一­代。

      除南投,桃園縣也有兩萬多雲滇少數民族,滇邊聯誼會長王深根希望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季,他認為,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絕對可為地方觀光產業帶來畫龍點睛效果。

      妳阿卡 我洛黑 婆婆媽媽感情好

      【記者田俊雄/花蓮縣報導】在南投縣清境山區經營雲舞樓民宿的段玉琳,有個少數民族家庭,母親是雲南二十八個少數民族之一的洛黑族(音譯),婆婆是滇緬邊界的阿­卡族。

      段玉琳說,她的母親依莉瑪六十三歲,身體硬朗,最喜歡吃酸酸辣辣的口味。母親至今喜歡在洗完澡後穿著「籠基」(洛黑族母語),覺得很舒適。

      她說,父親在異域打游擊戰時認識母親,她出生六天,跟著爸媽隨國軍來到台灣,在南投定居;結婚後,才知道婆婆來自滇緬阿卡族,婆婆與媽媽的感情特別好。

      段玉琳的丈夫張亞方說,他聽母親說,洛黑族、阿卡族散居於雲南、緬甸、寮國邊界,人數甚少,民風敦厚、勤勞,靠打獵、種小米維生。阿卡族的男人愛穿寬鬆黑布長衫­,婦女的服飾則有刺繡、彩條裝飾,年齡愈大,頭飾愈複雜。

      每家各有自己的祖壇,到了十月秋收,全族舉辦豐年節慶同歡。家裡若有人往生,漢人是家人輪流守喪,洛黑族是全村族人齊集喪家,由喪家煮消夜供大家分享。

      【2008/04/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哈尼族》縫鄉衣、種香料 錦灑留住雲南味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 2008.04.20 02:43 am

             

 哈尼族》縫鄉衣、種香料 錦灑留住雲南味

 屏縣里港鄉信國社區住著多名哈尼族人,逢年過節穿傳統服飾,懷念家鄉。
記者翁禎霞/攝影
           

讀過柏楊小說「異域」,一定對滇緬邊境的金三角印象深刻。在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信國社區,就住著一群從金三角撤退的義胞,他們被外界形容為「異域孤軍」,除了反­共游擊軍,還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人數雖不多,族群卻最多元。

            信國社區分信國、定遠兩個自治村,住了七百多名滇緬義胞,除了雲南、廣西等漢人外,還包括傣族、哈尼族、瓦族、拉祜族、苗族、?僳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傣族、哈­尼族人數各約二、三十人,其餘人數都很少。

            六十八歲的張慧英是哈尼族人,民國五十年跟著丈夫到台灣時才十八歲,不會說中文,家鄉的傳統服裝一件也沒有帶出來,後來還是自治村長張良芳特別到泰國買布料,才­靠著記憶縫製出家鄉傳統服飾。

            六十四歲艾珍與六十二歲劉玉珍是哈尼族姊妹,平常聚在一起,以哈尼族語交談,艾珍說,「再不練習族語,就真的忘了」。

            這裡因為少數民族人數少,沒有定期舉辦活動,他們把思鄉的情緒全展現在美食上,「只要端上酸酸辣辣的食物,雲南味就來了」。

            雲南美食重香料,當地民眾在屋前屋後種了不少香料植物,如皺葉薄荷、馬蜂橙、水蓼、刺芫荽等。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陳美惠發現這些豐富的香料,協助當地發展滇緬美食,以「異域孤軍料理團」為主題,鼓勵社區媽媽組成雲南美食烹飪班,如酸筍高湯、­過橋米線、涼拌蕨菜、涼拌青木瓜、香茅雞湯,還有豬肉加上薄荷、水蓼、刺芫荽等香料做成的「錦灑」等,讓外地遊客吃得到道地雲南美食。

懷念順口溜…  牆畫18怪 走一遍唸一回

懷念順口溜…  牆畫18怪 走一遍唸一回

                  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民梁宏才把雲南十八怪畫在社區牆上,吸引外地人佇足。
                  記者翁禎霞/攝影
            走進屏東縣里港鄉信國社區,圍牆上的圖案,總令外地遊客忍不住停下腳步觀賞,因為,牆上畫的是「雲南十八怪」。

            什麼是雲南十八怪?壁畫的作者梁宏才住在信國自治村,母親是傣族,他說,十八怪是雲南的順口溜,多唸一遍,就多一分家鄉味。

            「雞蛋用草串著賣」,雲南因山路多,雞蛋以稻草包著再串起來,較不容易打破;「竹筒能做水煙袋」、「摘下草帽當鍋蓋」形容民眾生活習慣;「四季服裝同穿戴」,指­的是雲南氣候多變,四季服裝在同一個季節,都派得上用場。

            「老奶爬山比猴快」,形容當地婦女勤勞腳程快;「三隻蚊子炒盤菜」、「四隻竹鼠一麻袋」,形容當地蚊蟲、老鼠又肥又大;「石頭長到雲天外」形容石林風光,「袖珍­小馬有能耐」指當地牲口不大,但力量不小。

            「米飯餅子燒餌塊」、「常年都出好瓜菜」、「好煙見抽不見賣」、「茅草暢銷海內外」、「火車沒有汽車快」、「娃娃出門男人帶」、「山洞能跟仙境賽」、「過橋米線­人人愛」、「鮮花四季開不敗」,都是描寫雲南當地民俗風情,如火車沒有汽車快,是指當地地形崎嶇,現代交通工具未必有用。當地民眾笑著說,「在這裡已經找不到幾­怪了。」

            【2008/04/20 聯合報】@ http://udn.com/

                  景頗族》象腳鼓 銀包袋 十月歌舞意難忘

                        【聯合報╱記者劉愛生/桃園縣報導】 2008.04.20 02:43 am

                        桃園縣逍遙幫每年元宵、中秋聯誼,穿上少數民族服飾,圍著圓圈歡唱跺三腳打歌,快樂地逍遙半天。
                        記者劉愛生/攝影
                  民國五十年,五十二名大陸雲南省景頗族人隨滇緬反共救國軍撤退來台,成為台灣景頗族始祖,其中卅人陸續在台結婚生子,最多時曾達兩百一十人,如今僅剩一百零九人­,成為全台超迷你的「少數民族」。

                  每年十月底,景頗族開同鄉聯誼會,穿著景頗族傳統服飾,表演難得一見的「象腳鼓」,男士披掛獵刀、頭巾,拿著象腳鼓與銅鑼,女士穿戴銀飾,背著「銀包袋」,高聲­唱著目腦縱歌,大跳排排舞,鄉音重現。

                  景頗族台灣同鄉聯誼會創會會長金國光說,景頗族源自蒙古真博族,相傳五億年前在蒙古唐努烏拉山,天上下凡的母繼根代是玉皇大帝三女兒,後世輾轉南下遷移,後來定­居雲南。

                  剿匪戰爭後,國軍失利,渡海來台,景頗族人退往緬甸,成為游擊隊,後來五十二人被接到台灣,成為台灣景頗族始祖。

                  每年聚會時,來自高雄、屏東、台北、台東等地的景頗族近百人參加,長老演奏由緬甸撤退時帶出來的象腳鼓,這在台灣已十分罕見。

                  金國光表示,景頗族曾是善戰的民族,他們從小和大人一起上山打獵,肩背挎包、腰掛長刀、肩扛銅槍炮,十分威武;婦女善於編織,能夠織出數百種彩色圖案花紋,其中­以銀飾品最多,圖案多數是動植物的圖形,精美艷麗。

                  金國光不久前返回大陸,申請海峽兩岸公證書,回台後向內政部爭取「正名」,恢復身分證上的祖籍。他希望子孫不要忘了自己是景頗族後代,就像台灣各族群保留母語文­化一樣。

                  納西族、拉祜族、白族…  桃園逍遙幫 打歌來打氣

                  每年元宵、中秋,來自全台各地的大陸雲南、緬泰等少數民族,齊聚桃園縣龍潭鄉,他們穿上傳統服飾,表演故鄉「打歌」,分享家鄉美食,快樂地歌唱半天,暫解鄉愁。

                  四年前,為了敘舊聯誼,這群散居各地的少數民族組成「逍遙幫」。大幫主趙乃馨表示,來台快五十年,始終無法擺脫少數民族的鬱悶心情,於是號召大家彼此加油打氣,­「單純聚會,大夥逍遙快樂」。

                  逍遙幫會員近百人,每次聚會都超過兩百人,愈來愈多泰北、緬甸和大陸雲南省少數民族相約到場,穿上納西族、拉祜族、白族、擺夷族、央族、瓦族和侗族等自己家鄉的­傳統服飾,以母語相互問好。

                  家鄉美食黑胡椒雞、薄荷魚、醃生豬肉、酸辣魚醬、涼拌木瓜絲、米乾和紫糯米飯等端上桌,還有自己栽種的野茴香、野韭菜、野芹菜等佳肴,加上自己調配的家鄉醬料,­塞進嘴裡那一刻,思鄉情緒一下子湧上心頭。

                  雲南打歌好手李嘉德的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瓦族,自幼在滇緬戰區生長,每次聚會他表演的「跺三腳」雲南傳統歌舞,總獲得如雷掌聲。他說,如今在台灣平安生活,「可­以快樂地跳舞歡唱,我已心滿意足」。

                  【2008/04/20 聯合報】@ http://udn.com/

Scroll to Top